1 历史背景
众所周知,近年来一方面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民众对健康问题日益关注,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缩短生长周期、改善外观、口感等而在食品生产、流通领域中使用各种农药、兽药、添加剂、保鲜剂而使得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各类急性中毒事件不断发生,基于以上,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2006年正式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国务院、农业部也相继出台了《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和《农产品批发市场整治与检测行动实施方案》,然而,只有从生产基地和市场流通领域开始监管,在各类食品上市前进行监测,食品安全才能得到保障,才能杜绝影响人民生命安全的重大事件的发生。目前常规的检测监管手段主要有气相、液相、气——质联用、液——质联用等设备,其价格太昂贵,操作繁琐,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且测试周期长、成本高,不符合现场检测的实际需要,不适于广大基层使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各种食品安全快速监测仪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向市场。
添加相关内容,提高文章可读性
2 检测知识
前两类有毒物质在食品中的残留量的检测主要是借助于理化检验;
后一类主要是利用生化检验;
无论理化还是生化检验,样品处理过程是必须的。常用的前处理设备主要有:组织捣碎机、均质器、恒温高速离心机、超声波震荡器、恒温水浴锅、抽滤泵、烘箱、微波消化仪等和样品净化设备如固相萃取(SPE)柱、凝胶渗透色谱 (GPC)柱等;
对药残的分析仪器有GC气相色谱仪、LC液相色谱仪、GC/MS气质联用仪和LC/MS液质联用仪等等;
对重金属的检测主要有原子吸收、原子荧光、比色等方法;
对微生物、寄生虫、生物毒素等的检测主要借助微生物检测、酶联免疫等方法;
常规的不足之处:
设备(方法)投入较大,且方法操作复杂,需要专业的操作技术人员,有的需要专门的实验室。
因此,这些设备也只能配置到省市级的有关行政监管部门,不能应用到基层特别是县级和众多的农产品交易市场、蔬菜生产基地、养殖大户中去。
常规优势:
因其利用了先进的前处理技术和设备及检测手段,因此检测灵敏度高;
而且国家有关标准就是以此为基础而拟定的,所以准确度也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