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产品分类
依据原理:
| 热阻式,圆箔式,塞式(热容式),2∏辐射式等
|
依据制造工艺:
| 线绕式,半导体式,超薄(薄膜)式等
|
依据工作温度:
| 普通(小于200℃),高温(最高可达1900℃)
|
依据传热方式:
| 传导热流,辐射热流,对流热流
|
依据测量对象(用途):
| 表面,管道,辐射,地热,火焰等
|
依据安装方式:
| 接触,非接触(空间)
|
依据响应时间:
| 稳态,瞬态(快速响应)
|
依据冷却方式:
| 自然,水冷
|
测量
| 形式
| 特点和用途
|
热传导或热损失
| 接触式,埋入安装
| 小的埋孔和接触热阻,导热系数尽可能一致,厚度越薄越好。用于固体中传导热流的测量,也可以用于比较法导热系数的测定装置
|
热传导或热损失
| 接触式,表面贴装
| 厚度要薄(不破坏热流场),小的热阻,表面辐射系数尽可能一致。用于固体散热损失(包括对流和辐射),水冷面的对流传热测量
|
热传导或热损失
| 接触式,空间安装
| 垂直对准无须接触,不破坏热流场,用于辐射传热的测量
|
热流分布
| 纯辐射式
| 消除对流和其它影响,测量纯辐射热流。用于(工业炉窑内)热流分布的测量
|
热流分布
| 全热流式
| 测量对流和辐射热流之和。用于(工业炉窑内)热流分布的测量
|
流体输送
| 热量计
| 测量流体流量和流体热焓值的乘积。用于测量流体输送过程中的热量
|
瞬态变化
| 热容式,温度变化式
| 利用温度变化来测量。用于航空航天和军工等测量瞬态变化很大的热流量及其它特殊要求的场合
|
2 热电堆式
热阻式(热电堆式热流传感器或称温度梯度型热流传感器)是应用最普遍的一类热流传感器。这类传感器的原理是:当有热流通过热流传感器时,在传感器的热阻层上产生了温度梯度,根据付立叶定律就可以得到通过传感器的热流密度,设热流矢量方向是与等温面垂直:
q = dQ / ds = -λ dT / dX
式中:q 为热流密度;dQ 为流过的热量,dS 通过等温面上微小面积;dT / dX 为垂直与等温面方向的温度梯度;λ 为材料的导热系数;如果温度为 T 和 T + ΔT 的两个等温面平行时:
q = - λΔT / ΔX
式中:ΔT为两等温面的温差;ΔX为两等温面之间的距离。
只要知道热阻层的厚度 ΔX,导热系数 λ,通过测到的温差 ΔT 就可以知道通过的热流密度。当用一对热电偶测量温差 ΔT 时,这个温差是与热流密度成正比的,温差的数值也与热电偶产生的电动势的大小成正比例,因此测出温差热电势就可以反映热流密度的大小:
q = Kr·E
式中:Kr为热流传感器的分辨率,W/(㎡·μv);E为测头温差热电势;
分辨率Kr 是热阻式热流计的重要性能参数,其数值的大小反映了热流传感器的灵敏度。Kr 数值越小则热流传感器越灵敏,其倒数被称为热流传感器的灵敏度Ks(Ks=1/Kr)。
为了提高热流传感器的灵敏度,需要加大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因此就需要将众多的热电偶串联起来形成热电堆,这样测量的热阻层两边的温度信号是串连的所有热电偶信号的逐个叠加,信号大能反映多个信号的平均特性。
热电堆是热阻式热流传感器的核心元件,也是其他辐射式热流传感器的核心元件。
3 发展进程
自德国的Henky教授在1914年制造出第一个热流传感器以来:
第1阶段:线绕式热流传感器
上世纪20年代开始,在康铜丝或其它材料的热电偶丝上利用电镀工艺制造热电堆。
典型结构:用金属丝(如康铜)先在众多的绝缘板条上绕线圈,然后将此金属丝线圈(如康铜)的一半镀上另一种金属(如铜),在绝缘板条的两面形成众多串联的热电偶一一即串联的热电偶线圈——铜与康铜的交接点形成热电偶的冷、热节点(热电堆)。多个热电堆再焊接串联或并联后,平铺粘结在两平面绝缘保护硅胶板间形成热流传感器。
第2阶段:半导体式热流传感器
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利用半导体工艺制造热电堆。
典型结构:在硅片上用半导体工艺制造热电堆,一般使用环氧树脂封装保护。
第3阶段:超薄(薄膜式)热流传感器
上世纪90年代中开始,利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溅射或激光熔刻技术制造热电堆。
典型结构:使用溅射和激光熔刻技术制造热电堆,一般使用聚酰亚胺薄膜封装保护。
线绕式热流传感器
| 半导体式热流传感器
| 超薄(薄膜式)热流传感器
|
手工制作,各传感器特性之间一致性差
| 非手工制作,各传感器特性之间一致性好
| 非手工制作,各传感器特性之间一致性好
|
分辨率低,>10W/m2
| 分辨率较高,<10W/m2
| 高分辨率,<0.1W/m2
|
量程范围小,分段
| 量程范围大
| 量程范围大
|
工作温度范围小,分段
| 工作温度范围大
| 工作温度范围大
|
响应时间慢
| 有较快的响应时间,典型0.1s
| 快的响应时间,高达20ms
|
3毫米左右厚度
| 1~1.5毫米左右厚度
| 超薄小于0.4毫米
|
易受环境变化影响
| 不易受环境变化影响
| 有效抑制环境变化的影响
|
柔性
| 非柔性
| 柔性
|
4 技术指标
灵敏度Ks:或分辨率Kr(Kr=1/Ks)。在适用的传感器尺寸下越高越好,可以确保测量精度和适应众多的测量需要。
热流量程和工作温度范围:越宽越好。
精度:指热流传感器的线性。一般线绕式在5%~10%,半导体式和薄膜式在2%~5%。
热阻抗:越小约好。
响应时间:越快越好。短的数据稳定时间和瞬态热流密度的测量。
厚度:越薄越好。可以有效抑制环境变化对测量精度的影响。
柔韧性:柔性的传感器可以有效抑制因接触不良引起的测量误差。
波长响应:仅辐射热流,决定了测量辐射热流密度的类型如红外、阳光辐射或总辐射(红外+可见光)。
5 影响因素
热流传感器与被测物粘贴紧密程度对热流测量精度的影响: 热流传感器与被测物粘贴的紧密程度,对热流的稳定时间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粘贴越紧密,稳定越快,测量偏差越小;反之,测量偏差越大。因此,在瞬态热流传感器的使用过程中,要尽量保证热流热流传感器能够紧密地粘贴被测物体,这样才能减少测量时间,提高测量精度。导热胶(导热硅脂)的应用,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热流传感器厚度对热流测量精度的影响:
当热流传感器厚度为0.1mm时,被测物表面热流稳定非常快,从开始到稳定只用了约0.5s的时间,通过热流传感器的热流值与实际值相差2.92%。当热流传感器厚度增加到1mm时,稳定时间达到了8s,为原来的16倍,热流值的偏差达到了6.26%。这主要是由于热流传感器厚度的增加,加大了热流传感器引入的热阻,使通过热流传感器的热流值产生了较大偏移。
热流传感器边长对热流测量精度的影响:
热流传感器边长的改变并没有给热流的稳定时间造成太大影响,却给稳定值带来较大的偏差。边长从5mm变成10mm时,稳定热流值减小了8.4%,与实际值相差6.51%;边长从10mm变为20mm时,热流减小了4.3%,与实际值相差1.94%;边长从20mm变为30mm时,热流仅仅减小了0.4%,已经和真实值基本重合。这说明,热流传感器边长越长,稳定值越准确,且边长一定存在着一个最优值。这个最优值既能保证热流传感器尽可能小,又能保证所测热流的准确性。从本文的计算来看,这个最优值约为20mm。当被测物表面近似认为半无限大时,20mm可能是测量精度和热流传感器尺寸的最佳结合点。
(上述内容摘自《热流计测量精度影响因素的数值分析》,节能,2005年第2期)
6 检定方法
也称热流传感器的标定或校准。
热流传感器计作为热流计的关键性一次敏感元件,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是热流计可否信赖的关键。
因此热流传感器在出厂前或使用一段时间后都要进行标定。
另外,热流传感器在使用时,常常是粘贴在被测物体和表面或者埋没在被测物体的内部,这都会影响被测物体原有的传热状况,为了对这个影响有一个准确的估计,就必须知道热流传感器自身的热阻等性能,这也要在标定过程中加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