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物显微镜的分类
1. 按照定位级别分类。可以分为学生级、实验级、研究级生物显微镜。
2. 按照目镜的个数分类。可以分为单目型、双目型、三目型生物显微镜。
按照目镜个数分类
3. 按目镜和移动台的相对位置分类。可以分为正置生物显微镜和倒置生物显微镜。正置(常规)生物显微镜的物镜在移动台的上方,倒置生物显微镜的物镜在移动台的下方。
按照目镜和移动台相对位置分类
4. 按成像原理分类。可以分为光学生物显微镜和电子生物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主要由目镜、物镜、载物台和反光镜(集光镜)组成。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焦距不同。物镜的凸透镜焦距小于目镜的凸透镜的焦距。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物体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普通的放大镜,该实像又通过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经显微镜到人眼的物体都成倒立放大的虚像。
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电子显微镜是根据电子光学原理,用电子束和电子透镜代替光束和光学透镜,使物质的细微结构在非常高的放大倍数下成像。由于电子束的波长远远小于可见光的波长,所以即使电子束的锥角仅为光学显微镜的1%,电子显微镜的分辨本领仍远远优于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率约为2000倍,而现代电子显微镜最大放大倍率已经超过了300万倍
[1]
。
电子显微镜
2 生物显微镜的基本结构
生物纤维镜的结构
1. 镜座。位于显微镜底部,用于支持全镜。
2. 镜臂。位于镜筒后面,通常为弓形,用于支持镜筒和搬移显微镜时握持部位。
3. 镜筒。位于显微镜上方,上接目镜,下接物镜转换器。
4. 物镜转换器。位于镜筒下方的转盘,通常有3~4个圆孔,可装配不同放大率的物镜,可使每个物镜通过镜筒与目镜构成一个放大系统。
5. 移动台。又名载物台、工作台或镜台,用于放置标本。移动台上有两个金属压片夹叫标本夹,用于固定玻片标本。有的载物台上装有推片器用来移动标本,有的载物台本身可以移动。
6. 调焦装置。为了得到清晰的图像,必须调节物镜与标本之间的距离,使物镜的焦点对准标本,这一操作叫调焦。调焦通过粗准焦旋钮和细准焦旋钮来实现。
7. 物镜。安装在镜筒下端的物镜转换器下方,因为它靠近被视物体,故又称接物镜。物镜是决定显微镜性能如分辨力的最重要的构件。物镜的作用是将标本第一次放大成倒像。一台显微镜备有数个物镜,每个物镜由数片不同球面半径的透镜组成。物镜下端的透镜口径越小,镜筒越长,其放大倍数越高;否则反之。物镜有低倍物镜和高倍物镜,其放大倍数一般刻在物镜的镜筒上,例如4×、8×、10×、……、100×,分别表示4倍、8倍、10倍……、100倍。其中40-65倍叫高倍物镜,90或100倍的称为油浸物镜。
8. 目镜。安装在镜筒上端,因为它靠近观察者的眼睛,又称接目镜。目镜的作用是将由物镜放大的实像进一步放大成一个起立的虚像,其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但它并不增加显微镜的分辨力。目镜的视野内有一条黑线,叫做“指针”,可以指示所观察的部位。根据需要,目镜内也可安装测微尺,用以测量所观察物体的大小。一般显微镜备有几个放大倍数不同的目镜,其放大倍数刻在目镜边框上,如5×、10×、15×等(显微镜的总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
9. 聚光镜。安装在移动台下方支架上,主要由聚光镜和孔径光阑组成。聚光镜作用是会聚集光镜的光线,增加标本的照明。孔径光阑又称光圈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在孔径光阑下面,通常还有一个圆形的滤光片架,可根据镜检需要放置滤光片。
10. 光源。通常安装在显微镜的镜座内提供光源。
3 生物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 取用和放置。从镜箱中取出显微镜时,必须一手握持镜臂,一手托住镜座,保持镜身直立,切不可用一只手倾斜提携,防止摔落目镜。要轻取轻放,放时使镜臂朝向自己,距桌子边沿5-10厘米处。要求桌子平衡,桌面清洁,避免直射阳光。
2. 开启光源。打开电源开关。
3. 放置玻片标本。将待镜检的玻片标本放置在移动台上,使其中材料正对聚光镜中央。然后用弹簧压片夹在玻片的两端,防止玻片标本移动。再通过调节玻片移动器或调节移动台,将材料移至正对聚光镜中央的位置。
4. 低倍物镜观察。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应先用低倍物镜找到物像。因为低倍物镜观察范围大,容易找到物像并定位到需作精细观察的部位。方法为:
1) 转动粗准焦旋钮,用眼从侧面观望,使镜筒下降,直到低倍物镜距标本0.5厘米左右。
2) 从目镜中观察,用手慢慢转动粗准焦旋钮,使镜筒渐渐上升,直到视野内的物像清晰为止。此后改用细准焦旋钮,稍加调节焦距,使物像最清晰。
3) 微调移动台或玻片移动器,找到欲观察的部分。要注意通常显微镜视野中的物像为倒像,移动玻片时应向相反方向移动。
5. 高倍倍观察。在低倍观察基础上,若想增加放大倍数,可进行高倍观察。方法为:
1) 将欲观察的部分,移至低倍镜视野正中央,物像要清晰。
2) 旋转物镜转换器,使高倍物镜移到正确的位置上,随后稍微调节细准焦旋钮,即可使物像清晰。
3) 微调移动台或玻片移动器,定位欲仔细观察的部位。
注意:使用高倍物镜时,由于物镜与标本之间距离很近,因此不能动粗准焦旋钮,只能用细准焦旋钮。
6. 换片。观察完毕,如需换用另一玻片标片时,将物镜转回低倍,取出玻片,再换新片,稍加调焦,即可观察。不允许在高倍物镜下换片,以防损坏镜头。
4 显微镜使用注意事项
1. 显微镜是精密仪器,使用时必须按照操作规程,做到细心和耐心,切勿操之过急、动作过猛,以防操作失误而损坏构件
。
2. 不要用手触摸光学玻璃部分,同时防止剧烈碰撞而损坏构件。
3. 观察时一定要加盖玻片,不能让玻片上的水流到移动台上,更不能让酸、碱及其他化学药品接触显微镜,不能让显微镜在阳光下曝晒。
4. 使用细准焦旋钮时,如遇到不能继续向同一方向转动而到达极限时,不能蛮拧,应向相反方向退转,并转动粗准焦旋钮,然后再用细准焦旋钮进行细调。
5. 目镜或物镜如有不洁时,要用专门的镜纸作直线方向揩拭,切勿用手指或手帕及棉布涂擦。目镜或物镜如沾有油污,可先用专门的镜纸沾少许二甲苯(或无水乙醇和乙醚1∶1)擦拭干净,再用干净擦镜纸揩拭一遍。
5 显微镜的起源
公元1680年,一个在荷兰德夫特的市政厅门房干了几十年门卫工作的半老头子,却被当时欧洲乃至世界科技界颇具影响的英国皇家学会吸收为正式会员;接着,英国女王亲笔给他写来了贺信。一时,他从一个最普通、最平凡的人霎时间变成了震惊世界的名人。他的主要业绩,就是经过自己几十年坚韧不拔的努力和探索,发明了世界医学史上第一架帮助人类认识自然、驾驭自然、打开微观世界大门的显微镜,从此,他的这一业绩始终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命和生活。这个令世界震惊的小人物
列文虎克
就是1632年出生于荷兰德夫特一个普通工匠家庭,而后成为荷兰著名微生物学家的列文虎克。早年的列文虎克由于父亲的早逝,妈妈无力负担他求学,16岁时,就来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一个杂货铺里当了学徒。虽然天天早起晚睡,干着脏活累活,然而,他却并没有多少的怨言,因为来到这里虽然时间不长,他却有幸结识了杂货铺对面一位和善的老大爷。老人家中藏书丰富,博学多识,他给年轻的列文虎克讲了许多充满神奇色彩的新鲜而有趣的故事。他一有空暇就向老人求教,在老人那里借阅图书,老人也非常喜欢这个爱读书、爱提问的好孩子。一天深夜,他正在伏案读书时,被隔壁眼镜店作坊的工匠磨制镜片的沙沙作响的声音吸引住了。他放下手中的书本,悄悄来到眼镜作坊里。他望着工匠们磨出的一块块镜片,脑际突然浮现出一个奇怪的念头:如果能磨出一块特殊的镜片,让我们能看清许多用肉眼看不清、看不到的东西该多好哇!就是这样一个灵感似的奇想,使他下定了磨制一块“魔镜”的决心。从此以后,列文虎克拜一位老工匠为师,虚心求教。有一天,这位老师傅给列文虎克讲了这样一件事:老师傅的孙子有一天偶尔将两块磨制好的透镜叠在一起放在一张废纸上看上面的字,只见这些字比原来的大好多倍,老师傅马上拿过这两块镜片放在孙子头上看头发,突然发现头发像铁丝一样粗。老师傅讲的这件事引起列文虎克的极大兴趣,他发誓一定要磨制出比眼镜镜片更精制、用途更广泛的镜片。为了达到目的,他的手磨破了,腿跪麻了。有时,手指上的鲜血顺着磨破的伤口流淌,浸湿了镜片。有时,他磨至深夜也毫无倦意,实在太累了,就蜷缩在屋角和衣而卧。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滴汗水换来一份收获,他的辛勤地劳动最后结出了丰收的果实,他终于磨成了两块光亮精巧的透镜。他将镜片叠起来看鸡毛,只见一根鸡毛上被放大了的绒毛像树枝一样排列着。接着,他试着将重叠在一起的两块镜片间的距离上下变化,发见随着镜片间距离的变化,观察的效果也不相同。那么,怎样将这两块镜片各自固定起来,同时又能自由地上下调节距离呢?为了解决这个新的难题,列文虎克一连几天苦苦地思索着。一天,他在干完杂货铺的工作后来到大街上,边走边思索。忽然间,他被一阵丁丁冬冬的响声所吸引,抬头一看发现是一家铁铺在打铁。于是他来到铁铺里,看到了铁匠们打制出的一件件铁器。他想如果能让铁匠打制一个铁架和一个铁筒,将镜片固定在镜筒的两头,然后再固定在铁架上,这样观察不是既省力又方便吗?于是他找铁匠师傅,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们。没过几天功夫,列文虎克按照自己的设想所发明的第一架显微镜终于诞生了。正当他带着胜利的喜悦准备磨制更精密的显微镜时,他却被杂货铺的老板以不务正业之名开除了。为了谋生,他只好辗转回到了故乡德夫特,好不容易经人介绍在市政厅的门房找到了一个当门卫的差事。他一面看门,一面继续着他对显微镜的研制、改造工作。几年之后,他终于又研制出多台更精制、完善的显微镜。同时,他运用自制的显微镜,第一次发现了血液里的血液细胞和生物王国中神奇多彩的微生物世界。于是,他将自己研制的显微镜和所发现的关于血液细胞和微生物的观察实验记载寄给了英国皇家学会。不久,他的成果终于被世界承认了。从此,这一关系着人类生命与生活的重要学科--微生物学的研究开始步入了突飞猛进发展的新世纪。